《磁州窑白地褐彩龙凤纹大罐》元代,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瓷器,源于土,融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瓷器,曾远渡重洋,也曾尘封于黄土之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瓷器如同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上下千年的文明进程;
它们在高低错落的叮当作响中,谱写着回荡天穹的中华文明传承传播的交响曲,讲述着它们所见证过的千秋万变。
古往今来,被人们称为中国“国家名片”的瓷器,一直安静而有力的传递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承载着五千年从未断裂的文明史。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并了解瓷文化是人们建立并拥有自身文化自信所不可或缺的品质。
《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左)元代,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了解瓷器背后的故事,是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北京金沙校区总督导岑建君在校内举办了《瓷器拾零》系列讲座。
从新石器时代的神秘黑陶到汉代原始瓷、从隋唐的越窑青瓷到宋代的八大名瓷、元代青花彩瓷……
在岑参的讲述下,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汇的故事徐徐展开。
北京金沙校区总督导中国驻美国使馆教育处原公使衔参赞教育部国际司原司长
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
它有质朴的自然色调,或有神秘的黑色金属光泽它有让人匪夷所思的手作技术它可以是日常用品,也可以是特殊一时的礼器
它还是象征着人类发展进程的里程碑……
《旋涡纹壶》仰韶文化时期彩陶藏品,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宋代司马光称瓷器为“陶器之坚致者”,因此要想了解瓷器的由来,首先要了解陶器的出处。中国的陶器有约一万两千年的历史,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粗糙的陶器。远古的先民通过劳动与实践发明了制作这种器皿的方式,至此以后人类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也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远古时期,人类起初只是将陶器作为主要的生活用品,而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兴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中国陶器在文明的不断演进中逐渐拥有了更多的功能,它们成为了工艺品,成为了代替牲畜或人类作为祭奠的礼器。
《蛋壳黑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黑陶藏品,现藏于山东大学
出土于1973年山东日照东海峪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上图),来自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经过研究者发现,黑陶杯相较于其他同时期陶器质地细密坚硬,几乎不会渗水,但造型多为“头重脚轻”,器壁薄如蛋壳易碎,认为这类器物不可能是生活日常用品,加上黑陶杯从随葬品丰富讲究的大墓室被发现,也说明了墓主的地位显赫,因此推测蛋壳黑陶高柄杯应该是龙山文化时期富贵人家使用的祭祀或者随葬的礼器。质朴的材质邂逅了巅峰的工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制作”这是世界考古学界对龙山时代黑陶杯的赞誉,工艺的背后,饱含着信仰与尊崇;制陶技术的演进,也反映着时代的更替下人们的生活与文化。
《四大圈纹彩陶壶》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藏品,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陶器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仅因它具有见证人类历史进程这单一功能,而是可以让后人从那些器皿上的抽象纹理、符号及文字转变为具象的艺术绘画时,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从制作的技术工艺日渐成熟到完美,看到远古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民生状态。了解陶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贡献,也是在阅读一部绘声绘色的早期华夏文明史吧。
“华夏民族之文化,礼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国学大师,陈寅格
《天青釉葵口橄榄瓶》北宋 汝窑,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如国学大师陈寅格先生所说,中国的艺术文化发展到宋朝时层位于巅峰。艺术文化在社会安定和国富力强的情况下发展是相对迅速的。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艺术也相对开放的唐朝,匠人在不断的实践进步中逐渐掌握了灵活制作瓷器的技艺,而进入宋代,制瓷的技术可以说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900多年前的宋朝首都汴梁,在那时是世界上人口与经济文化发展最为发达的城市。北宋时期的八大窑遍布大江南北,统领天下瓷器,全国数千个窑口,几乎每日同时烧造,那是历史上的瓷器巅峰。
讲个小插曲,曾经有人笑称如果能够回到过去,那么宋朝是首选的朝代,因为在那时已经有“外卖”小哥这个职业出现了,这一点果真可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找到。
《清明上河图 》(节选)宋代 张择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来讲,北宋引领全世界将近千年。帝王将相和历代文人艺术家都在追赶北宋时代的艺术欣赏和美学观。北宋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中,除了定窑的透白之外,另外四个都制作青瓷。天青色,是宋徽宗时期顶级的流行色,制作单色釉瓷器,可谓是北宋时期的瓷器“顶流”。这种极简的审美一直影响着后世,清代雍正皇帝就曾大力推崇北宋极简美学。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宋代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瓷器的特殊美感,在其以沉静素雅为主,它们造型朴实,胎体薄而细腻,釉色柔润清雅。那被宋徽宗念念不忘的天青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釉色甚至会有青中有绿,绿中有青的颜色变幻。如此细腻含蓄,不显张扬,难怪会被帝王垂爱,被文人雅士青睐。兼具着实用与美感于一身的瓷器,是中国美学观念最典型的例证,也是最初将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并向世人展示中国独特的美学和文化内涵的媒介。
北宋时期制瓷的繁荣局面,不仅是因为国内市场对瓷器的需求越来越高,由于朝廷大力支持国家的海外贸易,瓷器成为宋朝主要的出口项目,瓷器也成为了一项支柱产业。根据迄今在海外考古发现的一些国家的沿海地区遗址可见,在日本、韩国、肯尼亚、埃及、欧洲、美洲等地陆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北宋中期及以后的景德镇青、白外销瓷。
《白釉执壶》宋代 “南海1号”出水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先辈们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往来的新窗口,也让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走上国际舞台。外销瓷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陶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基于海洋贸易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沙海中的断壁残垣汪洋下的沉船碎片从未淹没人们对它的热恋 ”
——纪录片《瓷路》
《景德镇窑青花瓷器》明代 “南澳1号”出水 ,现藏于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2016年,时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的岑公参受邀来到美国前外交大使张女士的家庭晚宴。席间,张女士特意将收藏已久的陶瓷具作为招待晚宴使用的餐具,岑公参根据多年对瓷器的了解发现了那近百件的陶瓷餐具是来自清代道光年间出产的外销瓷。
或许对张女士而言,这些珍惜收藏的外销瓷是连接游子与祖国的纽带,在每一次摩挲着带有故乡文明气息的瓷盘、瓷碗时,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能让游子的内心得以慰藉。这样一套出现在美国民居里的外销瓷,是艺术品收藏同时也是生活中的日用餐具,这便是中国瓷器在润物无声地完成着它在百年前承载着的传播文明与传承文化的使命啊。
穿过岁月的光阴,瓷器在向金沙讲述着历史文明的变迁,它们是传世珍宝,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它们在讲述这千百年前大漠驼铃的回想,汪洋大海的波涛汹涌,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汇总创造的辉煌,维系着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春秋万变,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脚步仍在继续前行,青铜器让金沙看到千年的古代文明,不忘祖先,不忘来路,瓷器让金沙在未来将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交汇的故事继续娓娓道来,源远流长。